2020年2月25日 星期二

武漢協和醫院的前世今生


                    楊格非(中)和丁韪良和戴德生


英国威爾士史雲斯(Wales,Swansea)宣教士
Griffith John(楊格非)
對創辦武漢協和醫院的偉大貢獻
他一生在武漢侍奉五十年,
精通中文,
他己故遺體運回英國(Swansea史雲斯)安葬,
在史雲斯設一公園記念他,
由市長及史雲斯华人教會牧師致詞

武汉协和医院,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


协和医院在国内几乎每个城市都会有,但正宗的协和医院只有三家,分别是北京协和医院、福州协和医院和今天的主角武汉协和医院。而武汉协和医院比北京协和医院还要早50年建立。

武汉协和医院的创办者叫杨格非,英文原名原名Griffith John,是与国人所熟悉的戴德生同一时代的传教士。
1831年,杨格非出身于英国威尔士斯旺西一个贫穷的基督徒家庭。当时杨格非所住的地方疾病横行,伤寒、猩红热、霍乱频繁爆发。在他8个月的时候,母亲就死于疫病,17岁的父亲又再次被霍乱夺去生命。父母亡故的经历,也让杨格非在后来的传教工作中很重视对当地医疗水平的提升。

父母亡故后,杨格非住在同样信仰基督教的姑母家,和姑母一家挤在非常狭小的房子里,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但杨格非对阅读圣经和宗教经典有着如饥似渴的热情,十四岁时他就成为广受当地基督徒欢迎的少年传道人。后来他一边在艰辛的条件下打工,一边攻读神学。这样的生活反而培育了他万夫莫敌的坚韧性格。

1855年9月他偕同新婚妻子Jane Griffith被伦敦会差派到上海学习用中文传教。上帝赐给了他极高的悟性和语言学习能力。仅仅六个月,他就攻克了语言障碍,听说读写,中文的流利程度让人称奇。

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6月,《天津条约》规定汉口为通商口岸。在逆长江而上之后,杨格非在汉口(现武汉)立稳脚跟。

杨格非是一个以旅行远足传道而闻名于世的知名传教士,他第一个进入湖北﹑湖南﹑四川三省传教。湖北的天门﹑孝感﹑应城﹑汉川。湖南的长沙﹑岳阳。四川的成都﹑重庆均留下了他传教的足迹。在湖北他建了不下100个传教站,因而他又有“街头布道家”及“华中信徒”的美誉。与戴德生﹑丁韪良并称宣教士中的三巨头。

当杨格非在中国最穷困的地区看到这一幕幕因为疾病横行造成的惨况,杨格非在心中感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些触动如同来自天上的异象,给了他行动的决心。为了更加靠近平民,杨格非并没有住在英国租界,他在汉口后花楼街居巷设了一个教堂,俗称“花楼总堂”。

杨格非还用半文言半白话翻译《新约全书》,用文言文翻译《旧约》文字精湛、深刻有力,便于在当时的文化处境中学习和普及,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宗教影响和文化影响。

于此同时,他办起了一家医院,叫“仁济医院”,这就是现在肩扛抗疫大任的“武汉协和医院”的前身。

这家医院开始时只有两间病房,杨格非的同工马辅仁作为兼职医生。但是杨格非坚信,就像耶稣来到地上,他除了带来拯救人们灵魂的福音,也同样在坚持做着医治人身体疾病的工作。他坚持着免费为人们看病,施医散药,年末发放救济米。

后来他的行为感动了英国许多教会和学医的基督徒,于是许多医生漂洋过海而来,也带来了资金、医药、恩赐…… 仁济医院成为了当地百姓非常大的祝福,拯救了许多百姓的性命。

也因着他的坚持,几乎以一己之力,使150年前的武汉医疗水平跨入了国际水平行列。

1868年,杨格非在他的一篇文章里写道:

“ 我现在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长江与汉水的各地,已经归在基督的名下;至于那些散居在这两条壮丽江河岸边数以百万宝贵的灵魂,我愿为之生,为之死。

除了主要的传教布道工作,杨格非也积极为提升武汉人们的生活、教育、医疗水平而四处奔波和操劳着。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杨格非在花楼总堂旁边一个茶箱厂的旧址上,办起了汉口第一所集大学、中学、师范、经学为一身的综合性学校——博学书院,英文校名是以杨格非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写作“Griffith John College”,也就是“杨格非学院”。这个“杨格非学院”就是现在的武汉市第四中学。而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的袁隆平和中国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林华宝都是武汉四中毕业。

杨格非后来又接连建了10家医院和6所学校,使当时武汉的教育水平领先中国其他地方至少30年。

杨格非在武汉传教并定居51年。1905年他在主日讲道时因突然中风,偏瘫卧床,但他仍以坚强的意志支撑到1912年1月。武汉“辛亥革命”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之时,才由其女婿施伯珩护送着返回故土英国。

在中国度过的半个世纪时光里,他仅回家三次。其间他于1889年还放弃了英国授予他的“英格兰与威尔士公理会全国协会主席”的荣誉,选择了留在武汉,留在他所热爱传教事业及武汉人民中间。对杨格非来说,武汉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在他来华传教50周年的感恩礼拜中,他说:

“ 如果上帝再给我50年,我仍将都给中国。

2012年,为纪念杨格非逝世一百周年,已发展成为重要医学研究中心的武汉协和医院送给杨格非的故乡斯旺西一个杨格非的半身雕塑。以此纪念这位为创办了武汉协和医院,为武汉的医疗、教育和信仰带来巨大贡献的传教士。

今天,武汉和武汉协和医院,作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焦点。这座医院,这片土地,流淌着上帝忠诚的仆人的血汗眼泪。我们相信,武汉这片土地,是仍然被神所眷顾的地土,是有神的怜悯和慈爱保守的地土。因为在150年前,上帝就派遣祂的仆人来到了这片土地,为武汉的百姓带来了先进的医疗,也带来了温暖的爱和救人灵魂的福音。

我们也相信,这些仍然会继续发生在这座城市中。上帝要继续兴起祂的仆人、祂的百姓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起来服侍这片土地的人们。今天上帝依然要藉着祂的儿女走杨格非所走过的路,要为这片土地继续带去祝福。用迫切的代祷,用我们力所能及可以做的事情,为深在苦难中的人们带去盼望、带去爱、带去平安的福音。

神曾经借着杨格非所做的事,今天要用我们每一位基督徒做更大的事情。因为神借着杨格非所撒下的福音的种子,已经开满了武汉遍地,也开满了中国大地。


2020年2月17日 星期一

醫生與你 同行抗疫



你覺得事業有很多的成就,
都可以一剎那無左,
人好渺小,人嘅力量好細,
自己以為自己好叻,
原來都係好渺小,
生命真係唔係操縱係我地手裡面,
而係一個生命嘅主



2020年2月16日 星期日

黎明的鐘聲


一首深情的歌曲!比利時鋼琴家尚·馬龍爲中國創作了一首 “戰疫防疫” 的國際公益曲《#黎明的鐘聲》 (黎明的鐘聲),歌曲中融入編鐘等湖北元素, 還有一段自己的中文獨白: “夜走了,天亮了。天空和鐘聲一同醒來了,櫻花在溫暖的春風中飛揚。武漢,我們在等你!”

我们为武汉加油! 我们为中国加油! Chime of the Dawn Bell – a song composed by Belgian pianist Jean-Francois Maljean to encourage the Chinese people while fighting the coronavirus outbreak. #FightVirus #COVID19 The chime bells are an ancient musical instrument and a symbol of the Hubei province.

God Bless China!!
God Bless Wuhan!!